生活不断进步,经济快速增长,生产、生活、消费产生大量垃圾,其中大多数无法有效处理,造成二次污染审时度势,实行垃圾分类已是国之战略;应变而为,开展垃圾分类的需求追在眉睫。
高校学生正处于学习力最强时期,而由于垃圾分类工作推行时长较短,头脑中垃圾分类的体系尚未完全建立,对于垃圾分类的具体操作、设置意义等方面还不够了解,这也导致很多高校学生空有垃圾分类的意识,但在生活中践行较少。因此,“从娃娃抓起”的同时,也要“从高校抓起”,让垃圾分类的理念不仅入脑,还能化成实际行动。
01 学会清楚地分辨,才能更好地进行分类。
可回收垃圾:指适宜回收和可循环再利用的废弃物,主要包括废玻璃、废金属、废塑料、废纸张、废织物等。
干垃圾:指有害垃圾、可回收物、湿垃圾以外的其他生活废弃物。
湿垃圾:指容易腐蚀的生物质废弃物。包括剩菜剩饭、瓜皮果核、花卉绿植等
有害垃圾:指对人的健康或者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间接危害的废弃物。包括电池、废灯管、废药品、废油漆桶桶等。
认识了相关的垃圾分类之后,大学生应该从自己做起,在生活中贯彻落实到垃圾分类的要求。
02 让垃圾分类成为新的课外活动主题。
大学校园是接触新鲜事物的天地,垃圾分类也要打造一片园地,让更多大学生都能做好垃圾分类这件随手“小事”。课外应是垃圾分类的实践空间,以行动来构建起垃圾分类理念体系,开展校园垃圾分类志愿活动以及利用好校园媒体进行主题宣传等,让垃圾分类不再是嘴上一提的事,而是每一个人都共同参与其中的事。
03 学会随手“将垃圾带下楼”
宿舍垃圾处理也是一大难事。随手“小事”不只是说得这么简单,每人每天平均会生产1公斤垃圾,那么每个宿舍就会生产近似5到6公斤,相加整栋宿舍楼到整个校园就是一个无比庞大的数字。由此可见,垃圾不再是眼前的“小事”,一扔就能了之,每个学生都应将垃圾分类“提上日程”。
垃圾分类是日常工作,而不是应急工作,需要重视其可持续性。面对垃圾分类,大学生不仅要以实际行动加入其中,还应该对垃圾分类有更为科学的理解和认识,才能让垃圾分类行稳致远。